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
按一下「全部接受」,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 按一下「確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
臺灣養豬產業回顧
- 國際背景影響:2023年,國際原物料價格下降緩解了養豬業的飼料成本壓力。臺灣政府繼續免徵部分飼料原料的營業稅,並推廣種植硬質玉米以提高自給率,降低養殖風險。
- 國內措施:強化防疫措施、穩定育成效率。產業則努力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並拓展國際市場。
國內毛豬生產與消費
- 生產數據:2023年臺灣有5,761個養豬場,豬隻總數為531萬頭,平均每場飼養940頭。全年毛豬屠宰748.4萬頭,產值約851億新台幣,占畜牧總產值39.6%。
- 消費趨勢:2022年國人平均豬肉消費量為36公斤,自給率降至88.5%。
進口與外銷
- 進口:2023年進口豬肉總量95,385公噸,主要來自加拿大(41.3%)、西班牙(24.6%)及美國(12.1%)。歐洲進口量減少40%,首次從巴拉圭進口豬肉。
- 外銷:2023年臺灣首度向菲律賓出口生鮮豬肉22噸,顯示臺灣豬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防疫與升級
- 傳統豬瘟拔針:自2023年起全面停打豬瘟疫苗,若到2024年無案例發生,臺灣將申請為「非疫區」。此舉可減少成本,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 生物安全措施:政府推動低碳生產和智慧化管理,改善養殖環境,以實現永續發展。
產業數據與趨勢
- 規模擴大:大型養豬場數量增加,2023年超過1,000頭的豬場占總豬隻數的72%。
- 價格與成本:2023年每公斤豬肉平均交易價格上漲10%,但生產成本亦有所增加。
- 產量:2023年屠宰頭數及周轉率略有下降,顯示市場調整中的波動。
結論
臺灣養豬產業在2023年展現了高度的適應力和創新能力。在全球供應鏈和氣候變遷挑戰下,政府的支持政策如減免稅收、推廣自給原料及強化防疫措施,為產業提供了穩定基礎。進口來源多元化及首度外銷豬肉至菲律賓標誌著國際市場的突破。
未來挑戰包括:
- 氣候變遷與低碳轉型:需進一步推進永續和智慧管理。
- 國際市場壓力:歐洲和美洲豬肉的競爭仍具威脅。
- 消費自給率下滑:需在供應鏈效率和國內市場需求間取得平衡。
整體而言,透過創新、政策支持與市場拓展,臺灣養豬產業正邁向更高附加價值及永續發展的道路。
更多訊息
在全球範圍內,對動物蛋白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這主要是由於世界人口的持續攀升以及人們飲食習慣的轉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從低收入轉向中高收入,他們對肉類、家禽、乳製品和魚類等動物源性食品的消費量也隨之增加。為了滿足這一日益增長的需求,畜牧業面臨著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的巨大壓力。
張市長表示,首先恭賀平鎮區農會擺脫疫情的困境,財務狀況穩定發展;同時成功與在地農民攜手開發琳瑯滿目的新創農產品,去(113)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蘿蔔節」,也開發了由有機「黑葉白菜」製作的「神農水餃」及以酸菜和梅干菜製作的「客家包子」。市府將與平鎮區農會持續合作,協助地方農業的智慧升級、青農的輔導及年長農友的照護,讓平鎮區農業更加蓬勃發展。
印尼最大農民組織、農民協會副祕書長翁芷瑋表示,糧食安全是總統普拉伯沃的重要政策,如營養餐食計畫等也涉及農業領域,他指出,台灣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良種子,期盼增進印尼和台灣農業合作。
碳費制度於今年上路,依據「碳費收費辦法」的規定,碳費徵收對象在明(115)年5月時,就要依114年全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並繳交碳費。環境部表示,經過調查,約有8成的徵收對象有意願提出2030年的指定減量目標與自主減量計畫的申請,以適用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50元或100元的優惠費率。
農業部今天指出,台灣農業部與荷蘭農業部舉辦農業合作會議,兩國首次匯聚政府及產業力量,未來將聯手推進未來食品,透過積極合作,搶攻低碳、替代蛋白相關市場。
對於人類而言,養殖魚正成為可與肉類相匹敵的蛋白質來源。全球養殖魚産量30年間增至4倍以上。産量超過了牛肉,逼近豬肉和雞肉。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各國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農業部門作為排放來源之一,需要透過低碳畜牧、負碳農法、資源再利用及綠色技術等策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此外,精準農業、可再生能源與廢棄物再利用技術也能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及水質,促進農產品品質。文章以台灣及國際案例說明具體應用,例如台灣的農食循環工廠和日本的碳交易制度。
智慧科技在農畜禽產業的應用,透過感測器、物聯網和AI技術實現精準營養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浪費並改善動物福利。技術包括環境監控、自動餵料和健康監測,有助於優化飼料配方,降低成本及污染。儘管面臨高成本和技術需求挑戰,智慧科技正推動畜牧業向高效與永續發展,為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提供解決方案。
智慧漁電共生結合太陽能光電發電與智慧漁業技術,是台灣推動能源轉型與漁業升級的重要模式。在魚塭上方設置太陽能光電板,不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還能穩定水質,改善養殖環境。智慧漁業技術包括水質監控、自動投餵和魚群健康管理,有效提升漁業生產效率和品質,同時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