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
按一下「全部接受」,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 按一下「確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
台灣農業不僅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內經濟與出口貿易的關鍵基石。儘管面臨可耕地有限、氣候變遷與農村高齡化等挑戰,台灣仍成功發展出高效且高度技術化的農業體系。現今,透過智慧農業、自動化技術與永續耕作方式,農業正邁向現代化轉型,以提升產能、降低人力依賴,並強化抗風險能力。
台灣主要農業作物(依生產量排序)
- 蔬菜類 – 台灣最大宗農產品,涵蓋葉菜、根莖類、瓜果類等,全年供應穩定。
- 水果類 – 包括香蕉、鳳梨、柑橘、芒果等,除內需外具強大外銷潛力。
- 稻米 – 政府長期推動糧價穩定與糧食安全,是台灣民生主糧。
- 甘蔗 – 雖種植面積已縮減,仍供應製糖、酒精與副產品加工需求。
- 番薯 – 傳統主食作物,現多應用於加工食品與澱粉原料。
- 食用玉米 – 用於人類食用與加工品製造。
- 飼料玉米 – 為畜禽產業的重要飼料來源。
- 馬鈴薯 – 近年鮮食與加工需求同步成長。
- 花生 – 廣泛應用於食用油、休閒食品及加工品。
- 紅豆 – 傳統甜點與加工食品的主要原料。
台灣農業的關鍵挑戰
農業人口老化與勞力短缺
- 平均農民年齡已超過62歲,青農人數僅占農業總人口8.3% 1。
- 極需智慧機械、自動化管理與數位農場系統導入以降低人力依賴。
氣候變遷與天然災害
- 台灣每年面臨約3至5次颱風侵襲,2023年農業災損金額高達新台幣47億元4。
- 推廣氣候韌性農法,如智慧灌溉、災害保險與抗逆品種等成為主流。
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
- 受都市化與產業開發影響,農地面積自1990年以來已減少逾20% 2。
- 都市型農業、垂直農場、溫室耕作逐漸成為替代方案。
病蟲害壓力與農藥替代需求
- 台灣屬亞熱帶氣候,病蟲害風險高。
- 生物防治、抗病種苗與友善資材需求顯著成長3。
農業挑戰與創新對策
農業挑戰 | 創新對策 |
農民高齡化與勞力短缺 | 導入智慧機械、自動化、數位農場系統 |
氣候變遷與天然災害 | 採用抗逆作物、氣候韌性農法、農業保險 |
可耕地日益減少 | 發展都市農業、垂直農場、智慧溫室 |
病蟲害壓力與農藥依賴 | 生物防治、抗病種苗、友善資材替代 |
創新與成長機會
智慧與精準農業
- 應用 AI 影像辨識、IoT 感測器、無人載具等強化作物監測與病蟲害預警。
- 例如:台南智慧番茄溫室即導入影像分析監控健康狀況 3。
永續與有機農法
- 有機農產品市值已突破新台幣200億元(2022年)5,愈來愈多農場採行有機肥、生物防治與輪作制度。
後端加工與冷鏈物流
- 農產品損耗率約為8–12%。包裝技術、冷鏈系統與出口規範成為投資熱點2。
智慧畜牧與養殖技術
- 精準飼養、環境感測、健康監測等技術已應用於水產與畜牧產業。
- 例如:屏東智慧漁場使用水質感測器進行即時監控 3。
政策補助與國際合作契機
- 2025 年啟動之「友善植物保護資材補助方案」:
-
- 生物性資材每公頃最高補助新台幣 10,000 元
- 未登記資材最高補助 5,000 元/公頃
- 為國際供應商與本地合作社創造導入機會 2。
- 另有智慧農業試驗場、青農貸款、技術研發補助等支持措施 6。
政策補助一覽表
補助項目 | 補助內容說明 |
2025年植物保護資材補助計畫 | 生物性資材每公頃補助最高新台幣10,000元;未登記友善資材每公頃最高補助5,000元 |
智慧農業試驗場 | 推動創新農業科技場域測試與應用 |
農業科技研發補助 | 每年研發補助最高達新台幣1~3億元 |
青年農民創業貸款 | 青農可申請低利貸款,利率最低1.5%起 |
結語:邁向智慧與永續的農業未來
台灣農業正處於由傳統邁向現代化的關鍵節點。透過科技導入、永續思維與政策扶持,打造「省力節能、精準高效、友善環境」的新型態農業系統。這不僅是國內糧食安全的保障,更是國際市場對台灣高品質農產品與技術合作潛力的最佳證明。
參考資料
- 行政院農業部(2023)。《農業統計年報2023》。
- 行政院農業部(2023)。《農業政策白皮書》。
- 行政院農業部(2021)。《智慧農業推動方案(2021–2025)》。
- 行政院農業部(2023年10月)。《2023年農業天然災害統計報告》。
- 行政院農業部(2022)。《有機農業推動現況與市場規模報告》。
- 農業金融署(2023)。《青年農民創業貸款計畫手冊》。
更多訊息
川普宣布針對台灣鯛課徵32%稅率 專家:相較主要競爭對手,台灣仍具出口優勢
本報告旨在探討目前在台灣合法允許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種類與名稱。同時,將深入研究這些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台灣智慧農業上的應用,並探討如何利用IOT感測器、數據分析等技術來輔助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精準施用。
在全球範圍內,對動物蛋白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這主要是由於世界人口的持續攀升以及人們飲食習慣的轉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從低收入轉向中高收入,他們對肉類、家禽、乳製品和魚類等動物源性食品的消費量也隨之增加。為了滿足這一日益增長的需求,畜牧業面臨著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的巨大壓力。
張市長表示,首先恭賀平鎮區農會擺脫疫情的困境,財務狀況穩定發展;同時成功與在地農民攜手開發琳瑯滿目的新創農產品,去(113)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蘿蔔節」,也開發了由有機「黑葉白菜」製作的「神農水餃」及以酸菜和梅干菜製作的「客家包子」。市府將與平鎮區農會持續合作,協助地方農業的智慧升級、青農的輔導及年長農友的照護,讓平鎮區農業更加蓬勃發展。
印尼最大農民組織、農民協會副祕書長翁芷瑋表示,糧食安全是總統普拉伯沃的重要政策,如營養餐食計畫等也涉及農業領域,他指出,台灣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良種子,期盼增進印尼和台灣農業合作。
碳費制度於今年上路,依據「碳費收費辦法」的規定,碳費徵收對象在明(115)年5月時,就要依114年全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並繳交碳費。環境部表示,經過調查,約有8成的徵收對象有意願提出2030年的指定減量目標與自主減量計畫的申請,以適用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50元或100元的優惠費率。
農業部今天指出,台灣農業部與荷蘭農業部舉辦農業合作會議,兩國首次匯聚政府及產業力量,未來將聯手推進未來食品,透過積極合作,搶攻低碳、替代蛋白相關市場。
對於人類而言,養殖魚正成為可與肉類相匹敵的蛋白質來源。全球養殖魚産量30年間增至4倍以上。産量超過了牛肉,逼近豬肉和雞肉。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各國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農業部門作為排放來源之一,需要透過低碳畜牧、負碳農法、資源再利用及綠色技術等策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此外,精準農業、可再生能源與廢棄物再利用技術也能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及水質,促進農產品品質。文章以台灣及國際案例說明具體應用,例如台灣的農食循環工廠和日本的碳交易制度。